“多建示范基地”“要统一垄距,农机和农艺相配套”“可以组织高产比赛”……4日,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梨树的一堂“黑土地保护”交流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院校的十余位专家教授与东北各地几十位种粮大户面对面交流,不少农民为专家教授提建议,为保护黑土地献计献策。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要做到高质量、高标准,既要保护黑土地,还要粮食增产……”长春市九台区农民潘炳国首先发言,他推广保护性耕作多年,带动不少农户跟着他干。
“老潘讲得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王贵满接过话茬说,能带动更多农民保护黑土地,我们需要更多像老潘这样的带头人。
保护性耕作是把秸秆覆盖在地表并进行免耕播种的耕作模式,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保护黑土地的同时,实现粮食稳产,逐渐得到种粮大户认可。
黑龙江大庆的种粮大户于维强说,传统的耕作模式很难继续增产,咱得多建示范基地,专家们定期到基地指导,让更多农民了解。
2015年,为扩大试验和推广保护性耕作,一批专家教授、基层干部和种粮大户结成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
联盟的种粮大户们在东北地区建立100余个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每年在梨树举行一次交流会,专家教授给农民支招,农民给专家教授提建议。“大家互相切磋,为保护黑土地出谋划策。”王贵满说。
吉林双辽农民张学武,应用保护性耕作试验玉米和花生间作效果不错。“建议专家到双辽看看,这种模式适不适合推广应用。”他说。
张学武的建议得到不少专家教授肯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说,我们的技术还要不断完善来适应不同地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这几年,从探讨技术理念到技术模式改进,再到政策、机制的完善,专家教授和农民的交流逐步深入。随着政策推动和种粮大户的带头推广,保护性耕作正在东北地区大面积应用。
吉林省榆树市农民刘臣说,能不能把保护性耕作的条耕模式做成标准化技术模式,各地统一垄距,实现农机和农艺相配套。还有农民想搞保护性耕作高产比赛,看谁产量更高。“我可以和张学武比试一下,我有信心比他种得好。”双辽市农民王铁军说。
你一言我一语,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十分热烈。“今年我们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扩面提质,大家共同努力为国家多打粮。”王贵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