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经参两会观察|有效投资投向哪儿?钱从哪儿来?
        ——代表委员建言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2023-03-07 记者 汪子旭 孙晓辉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当前,投资空间有多大?钱从哪儿来?投到哪儿去?就此,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纷纷发表见解。

          扩大投资有空间有潜力

          2023年伊始,一批重大工程拉开序幕,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成为各地撬动经济“开门红”的有力支点。

          回顾过去一年,我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国内需求潜力进一步激发,投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2022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今年,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扩大内需仍然具有关键作用。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实施 ‘十四五’重大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荫凯在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介绍,从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看,我国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很大。

          “当前我国重大引领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仍有增长空间。”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要加快启动“十四五”期间规划的重大项目,大干线、大项目要做到应开尽开、能开尽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有红表示,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居民消费提档升级、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等,经济增长带动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转变、品质提升,将创造“超前投资”新空间。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今年投资重点在哪里?

          “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向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家安全以及民生等领域倾斜。”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和草案指出。

          细看计划报告,“推动川藏铁路、沿江沿海高铁、国家水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跃然纸上。

          5G等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重要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

          除了重大基础设施,计划报告还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补短板领域。

          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江西省委会主委、江西省住建厅厅长卢天锡表示,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对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不适应发展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正日益成为常态。

          老旧小区改造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明显,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2019年至2022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完成投资6600多亿元。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将达5.3万个以上。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还要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广厚说。

          业内人士表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改造、民生社会事业等也是需要投资的领域。

          财政金融统筹发力扩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除了“投向哪”,还要解决好“谁来投”的问题。

          今年投资的钱从哪里来?

          “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计划报告指出,2023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800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预算报告显示,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

          “增加中央基建投资规模,优化组合财政金融工具,将有力发挥促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李峰表示,今年将围绕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债券发行进度,强化资金与项目精准匹配与衔接,确保债券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政府投资力度不减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对此,杨成长委员建议,在新基建等领域,可探索将相关项目纳入“专项债可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在发挥政府投资的规模效应基础上,选择示范项目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在社会民生补短板领域,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进一步推动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有效结合,形成多元化、多渠道供应主体。

          “针对民间投资意愿仍然偏弱的问题,稳定投资预期是关键,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持政策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吴有红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没有大江大湖为何能成“国际湿地城市”?——重庆市梁平区探索湿地保护利用新路径观察

        没有大江大湖为何能成“国际湿地城市”?——重庆市梁平区探索湿地保护利用新路径观察

        地处西部内陆不靠海、没有大江大河流经、没有大型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重庆市梁平区湿地资源并不突出。

        ·这一特殊“户口本”有哪些看点?——聚焦自然资源首次确权登记

        鞍本重组撬开“央地合作”新空间

        鞍本重组撬开“央地合作”新空间

        1月份,鞍山钢铁、攀钢、本钢、鞍钢矿业等子企业多项指标创历史佳绩,为助力稳增长贡献了力量。

        ·乘“势”而上 江西深化改革打造现代新国企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