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鞍钢集团生产经营实现“开门红”。1月份,鞍山钢铁、攀钢、本钢、鞍钢矿业等子企业多项指标创历史佳绩,为助力稳增长贡献了力量。
今年是鞍钢集团重组本钢的第三个年头。回顾这场推迟了16年的整合,随着鞍本从资产实质性重组到人员全方位融合,从管理模式移植到业务全面协同,改革效应快速释放,在新鞍钢集团的厂矿、车间、科研单位里,处处可见干部职工奋发有为谋发展的勃勃生机。
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标志性案例,鞍本重组救活省属国企,带动地方经济,盘活优势资源,突破原创技术,凸显出龙头央企与地方合作的广阔空间。
辽宁省鞍山市鞍钢集团鞍钢股份炼钢总厂三分厂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图为鞍钢厂区(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重塑信心 国企改革做表率
火红的钢坯在轧机上来回往复,经初轧、精轧、层流冷却等工序,带着高温打包成一个个重达20吨的钢卷……走进本钢北营公司轧钢厂,偌大厂房内热气腾腾,工人们有条不紊地组织生产。
“重组后心气上来了。”热轧作业区作业长胡建军说,今年春节以来,全厂持续保持稳产高产,“大伙为了干出新业绩,憋足了一股劲!”
因设备陈旧、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北营公司一直是本钢的“老大难”,2011年至2020年累计亏损上百亿元。鞍本重组短短一年,北营公司就盈利1.84亿元,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10月,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鞍钢、本钢正式挂牌重组。重组后新鞍钢集团粗钢年产能达到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位。全国排名前10的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此提高到42%,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
“重组只是起点,整合融合才是关键。”鞍钢集团总法律顾问计岩说,鞍本整合融合推进工作以“要素管控+管理移植”解决管理整合问题,“特别是鞍钢向本钢移植一系列制度规章和管理方案,助推本钢市场化改革,成为重塑本钢活力动力的关键。”
春节刚过,本钢多家单位正在进行绩效核算,2016年发轫于鞍钢朝阳钢铁公司的“契约化承包经营”模式,在鞍钢众多单位推广见效并经过优化完善后,正在向本钢移植。
“年初,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层‘揭指标竞聘、带契约上岗’,上级对各单位充分授权;第二年算总账,完成指标的有奖励,完不成的挨处罚,甚至单位管理层集体辞职。”本钢董事长杨维说,目前这项“利益捆绑、风险共担”的改革已在本钢9家单位18个点位试点,层层调动了每个环节的积极性,本钢板材新5#高炉连续4个月破月产纪录,汽车板产量创历史新高,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由570吨提升到706吨。
除了抓住人的决定因素,鞍钢集团还推动本钢加强资金管控,去年本钢财务费用降低50%以上。同时加速本钢对亏损企业的专项治理,按照“强化管理提升一批、重组改造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三种方式,去年本钢减少亏损企业38户,降幅73.1%,减少亏损额11.5亿元,降幅51.6%。
2022年,国内钢铁业困难加剧,重组后的鞍钢集团以超80亿元利润,效益连续3年跑赢大盘。而重组前经营困难、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本钢,去年资产负债率较重组前下降近15个百分点,人均收入也增长了10%以上。
“本钢过去是行走在‘刀尖’上,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特别碰上去年的全行业下行,如果不是重组改革,很可能就倒下了。”本钢板材热连轧厂轧钢工郭鹏说,改革让企业恢复了元气,让大家看到了希望,重建了信心。
“1+1>2” 服务振兴当先锋
早在2005年,鞍本就宣布联合,但因分属央企和地方国企,诸多体制性障碍让两钢迟迟不见组织、机构和资产层面的实质性整合。相比之下,此次重组注重做好生产经营的深度协同,推进企业与地方的深度融合,使得“1+1>2”效应持续释放。
元旦以来,鞍钢集团下属的鞍山钢铁、本钢两家子企业联合在沈阳、上海等5地召开客户恳谈会、共同走访客户,先后在上海协同开发热轧船卷市场,在南充合力办理吉利E51电动车汽车板认证。
鞍钢、本钢处同一地域,属同一矿脉,面对相同市场,生产相近产品,重组后,双方按“战略引领+资源协同”原则,以同一面孔服务客户、共享资源、拓宽渠道,在更大产能规模中优化组合资源要素,把原先竞争的“相互对垒”,变为协同发力的“相互补台”,减少了“同室操戈”的内耗。
计岩介绍,鞍本重组融合推进组下设招标采购、物流运输、科技研发、市场销售等20个专项组,一年来已完成590项改革和协同任务,实现协同创效26.17亿元。
做强自身的同时,新鞍钢集团也在服务辽宁振兴上当先锋。“辽宁省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大局意识,将本钢管理权交给央企,鞍钢倍感责任重大,须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担当。”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说。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完整构筑一个具有拉动力的产业链条。鞍本重组后,新鞍钢集团粗钢产量占辽宁省的58.6%,占东北三省一区的33.5%,大幅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同时,鞍钢集团深化“双鞍”(鞍钢与鞍山市)“双本”(本钢与本溪市)融合,在税收、项目投资、产业链延伸、就地配套率上向当地倾斜,变央企与地方经济的“两张皮”为良性互动。
目前,鞍钢与鞍山市、本钢与本溪市均成立地企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层会商、月例会等工作机制谋划对接项目。过去两年,鞍钢集团在辽宁地区完成投资分别达115.7亿元和137.7亿元,分别增长37.3%和19%。鞍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涛说,“双鞍融合”进入历史最好时期,现在双方打开大门、谋划合作的红利正在释放。
加速转型 探路高质量发展
初春时节,辽宁大地乍暖还寒。位于鞍山市千山区网户屯村的西鞍山铁矿工地,挖掘机和大货车轮番作业,正在为即将建设的副井井口平整场地。
“现在我们插着小红旗、看着工期往前赶,连腊月、过年也不停工,就想早点投产出矿。”鞍钢基石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志东说。
西鞍山铁矿是我国开工建设的规模最大单体地下铁矿。这一总投资229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将年产铁精矿达千万吨级,进一步增强我国铁矿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西鞍山铁矿提前29个月就办完所有前期手续。”鞍钢集团战略规划部副总监李莉说。
重组以来,鞍钢牢记并践行“国之大者”,针对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钢铁“口粮”受制于人的风险隐患,科学规划了钢铁、矿业“双核”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铁矿基地,旨在提升我国铁矿资源保障能力。
在鞍本重组整合融合工作中,鞍钢集团充分发挥鞍、本两地铁矿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产柔性化、矿山绿色化、管控智能化等“六化”发展,加快推进“三个一批”项目。目前,鞍钢集团铁精矿产量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五,2022年铁精矿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持续保持国内第一。
走进鞍钢股份炼铁集控中心,映入眼帘的大屏幕将以往看不见的炼铁过程,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形式清晰呈现在人们眼前,实现了过程控制和系统评价的高效精准。鞍钢集团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李东伟表示,重组后集团加速“数字鞍钢”建设,努力探索钢铁业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发展新路。
“为实现鞍钢集团‘十四五’时期‘7531’(7000万吨粗钢、5000万吨铁精矿、3000亿元营业收入、100亿元级利润)战略规划目标,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继续推进区域内兼并重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提升行业地位和竞争力。”鞍钢集团总经理戴志浩说,集团还将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低碳发展为战略指引,对沿海钢铁基地进行绿色升级,全力打造千万吨以上规模的钢铁精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