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过完年,在省外务工的岳妮总是很“纠结”,因为年后为了赶早找工作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孩子。今年,已经在“家门口”工厂就业的岳妮不用再背井离乡,收入有保障,还能照顾家,心里很踏实。
岳妮所在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地处乌蒙山腹地,是全省的劳务输出大县。一直以来,贵州始终把做好群众稳岗就业摆在首位。当前,外出务工依旧是很多群众稳定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全省各地在努力做好“点对点”劳务输出保障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做强产业园区,加强多元保障,为山区群众创造不少“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家门口”工厂助力稳岗就业
二月春寒料峭,位于城区的纳雍经济开发区同心产业园内却是一片火热的生产场景。剪裁、缝制、熨烫……在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煌制衣”)内,一条条生产线上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操作起流水线上的制衣设备,岳妮已相当熟练。自2022年进厂工作以来,她逐渐成长为一名熟练工。今年正月初九,晶煌制衣全面开工生产,目前到岗工人已达800余人,很多都是像岳妮一样来自县城及周边乡镇的群众。
“工作快一年了,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制衣设备操作技术。厂里生产订单比较稳定,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岳妮说,比起过去在外漂泊,在县城就业不仅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家人。
连日的倒春寒,依旧不影响群众求职的热情。记者在毕节市靠近黔北地区的金沙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信息产业园”)走访时,一辆载着群众的大巴车缓缓停靠在金沙厚普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厚普科技”)门口。
待求职群众下车后,厚普科技负责人事工作的经理李下元立即向大家介绍公司工资待遇等情况,并带着大家参观生产车间。该公司主要为电脑、电视等生产企业制作元器件配套,劳动力需求较大。
“除了每月支付工资和提成外,公司还包吃包住。只要诚心想找工作,招聘年龄也能放宽到60岁。”“生产技术‘门槛’不高,重在细心。”……李下元边介绍边解答大家的问题。
金沙经济开发区党建办主任范娇介绍,目前整个信息产业园已入驻的73家企业全部投产,涉及电子电声、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白酒包材等多个产业类型,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截至2月13日,该信息产业园返岗务工人数7448人,较过年放假前返岗率达到了95%。“促进群众稳岗就业的重点之一就是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满足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需求。”范娇说。
深挖人力资源释放发展潜力
谈到为何从沿海搬迁至贵州乌蒙山区,晶煌制衣副总经理庞永贵介绍,当初决定到毕节发展,就是看重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今年公司计划还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预计用工量能达到1100多人。
毕节市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地区,目前户籍人口约960万。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着力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2019年落户在金沙县信息产业园的贵州盈利玩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盈利”),是一家总部在广东东莞,主要为世界知名品牌汽车、机械配套生产锌合金高端模型玩具的出口企业。目前,该企业稳定吸纳近800人就业。
在企业注塑车间,对员工技术要求较高。在这里工作的李利说:“进公司后经过培训和学习,逐渐掌握了设备操作技术,工资待遇也比普通岗位工人高。”
该公司行政部工作人员陈仁秀介绍,公司主要生产出口订单,产品品质要求高。对进厂员工都会加强培训,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也培育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
近年来,为了深入挖掘人力资源,贵州积极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在岗培训、职业教育培养,以及再就业培训等。
记者在人力资源丰富的毕节市了解到,通过针对性技能培训、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培育品牌工匠、做强职业教育等,当地不断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短期靠务工、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毕节市主要领导认为,毕节是人口大市,用好人力,就能释放无限潜力。
多元保障提升务工人员获得感
在贵州盈利办公大楼门口,除张贴着公司简介外,还专门开辟了文化宣传栏,展示优秀员工风采、公司团队文化活动等。
“公司每月除固定发放工资外,还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并报销每年的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医保参缴费用。”陈仁秀说,多元的待遇保障让员工更有获得感和归属感。
记者在金沙县的信息产业园门口看到,不少企业纷纷搭起常态化招工点,包吃包住、工资准时等信息很显眼。谈到当前园区招工情况时,有受访人员坦言也比较有压力。
一方面,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贵州,无论是就业岗位数量或质量,还是薪资待遇,相较于沿海制造业大省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对于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而言,外出务工旨在学习新技能、寻求更多发展机会,而不是单纯地“下苦力”。
范娇表示,目前,县域内的产业园区发展规模、企业运行等还需不断优化提升,只有企业稳定发展才能更好保障员工日常收入,并提供更多元的待遇。
不少受访人员表示,我国当前劳务市场人口红利逐渐出现拐点,做好稳岗就业工作不仅要企业订单稳定,持续夯实保障日常工资待遇的“硬基础”,更需要用工单位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招聘用工理念,提升综合保障水平,锤炼增强员工获得感和归属感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