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2023年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主题为:2023年,民营企业激发活力、推动发展。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出真知灼见。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改善和提振民营企业的心理预期和发展信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遇到过的,给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直接考验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应变水平。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新挑战,必须帮助民营企业正确认清形势,以坚定发展信心。
1月10日,在位于嘉兴秀洲光伏小镇内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查看刚生产出来的光伏设备组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庄聪生表示,坚定的信心来自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描绘的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从长期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我国有全球最大的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人均消费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存在巨大的消费差异,隐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对企业来说,最全产业链的优势,可以保证一个企业无论想生产什么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原材料、各种配件、物流等,不但让企业省时省事省钱,还可以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调整生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总之,我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
庄聪生指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艰难险阻难不倒我国善于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发展的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很多民营企业因时而变、因势而为,采取各种措施特别是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迅速把疫情中企业暴露出来的短板补齐、弱项强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许多新的重大论述,再次重申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继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特别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党的一贯立场和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改变,宣示了我们党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同时,这些重要论述,对于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坚定市场主体信心、提振市场主体精神,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继续把企业做优做强,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金柱: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会议发出了“三稳”“四敢”“两承诺”的工作号召,做出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和“六个统筹”的工作部署,提出了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任务要求。李金柱表示,推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前提是让全社会重拾经济发展的信心,让市场主体感觉到投资有前景、生产有市场、经营有钱赚。
李金柱认为,政府管理创新,找准解放生产力新的突破点,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重在寻找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新路径。他举例说,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迎来了一轮经济发展。这是“农村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做出了发展非公经济的决定,造就了一大批有创意的民营企业家,又获得了新一轮经济发展。这是“千百万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的结合”。21世纪以来的20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宏大的中国劳动力群体和国际市场生产资料的结合”。
他认为,今后20年要确保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发展,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找到创造新一轮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新场景。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压力与劳动力供给缺口并存,劳动力成本进入“结构性上升”期。工程师红利(教育、科研、产业化应用)对经济贡献进一步上升。这一切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最重要的是推出加快“劳动力转型的应对之策”。其中,有三个重要方面需要大力关注,即现代劳动者与数字技术现结合,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劳动者同土地要素相结合;劳动者同资本要素相结合。
首先,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之一就是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将重构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重塑分配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劳动者同土地要素相结合。一是在乡村振兴中加快土地流转,打造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要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园区融合,创建四季农业。二是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再次,劳动者同资本要素相结合。优化投融资机制和资本要素配置;支持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切实降低金融机构放贷条件、降低抵押物和质押物标准,积极引导整合、优化银行服务工具、方式、手段,有效构建促进资本流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特有风险、潜力、信用评价机制,形成专特服务和金融供给制度。
与此同时,要把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落到实处,尤其是要提振企业敢干的信心,将政策重点放在法治建设上,制定好功能型产业政策,创造企业敢干的市场条件和外部环境。比如要为民营经济正名、为企业家精神正名、切实保护好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利益,解决好政策的稳定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迎秋: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刘迎秋说,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难题,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基础上,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指出要“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44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56789”甚至更高的历史地位。当前,需要我们努力做和必须做好的,只能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长期坚持和不断推进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