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内锂离子电池(以下简称锂电)产业链供需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创下历史新高,动力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成本压力倍增。不仅如此,产业链部分环节还出现了产能盲目扩张、囤积居奇和不正当竞争等情况。专家建议,应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利用,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锂电统一大市场。与此同时,还应加快技术攻关,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
锂电产业出现阶段性供需失衡
随着下游需求及产业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今年以来,国内锂电产业部分中间产品及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达到60万元/吨左右。而在2021年年初,电池级碳酸锂的均价为5万元/吨。
碳酸锂价格的快速上涨,给动力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此前表示,这两年原材料价格暴涨,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了伤害。
在位于合肥市经开区的合肥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动力电池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吴小黎 摄)
此外,多家上市汽车企业都在今年三季报中提到动力电池原材料和电池的价格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经营风险。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廉玉波近日表示,汽车产业链整体风险抵抗能力不足,碳酸锂等价格波动带来很大影响。
显然,锂矿资源端的变化成为未来锂价走势的重要变量。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锂电行业部分环节产能快速扩张,相关上市公司纷纷向上游延伸、布局锂矿资源,版图已经从国内走向海外,耗资几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不等。A股碳酸锂“双巨头”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不断充实锂矿资源,成长为全球锂行业的龙头公司。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锂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其中有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
但与此同时,上游锂矿资源的供给仍然面临考验。国内锂矿开发成本高,分布不均、纯度低,致使开采成本高、难度大;从海外开采来看,受锂电板块持续高景气影响,全球锂资源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我国锂矿企业的海外布局被限制、打击的情况屡屡发生。
分析人士认为,本轮锂价波动主要原因在于供需错配。上一轮锂价从2014年8月开始上涨到2017年12月开始下跌,周期持续了3年以上,当前锂资源规划供给增加虽比当年体量大,但新能源汽车叠加储能的需求也远远大于彼时,预计锂电供给将继续偏紧。
建设锂电统一大市场势在必行
“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超过电动汽车整体成本的四成,对企业成本造成极大扰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针对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的问题,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上游原材料资源配置,坚决打击个别企业的囤货与炒作行为。
曾毓群也认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锂电池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的战略意义,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幅提高上游矿产资源的保供稳价能力,同时要推进电池循环回收体系的完善,以降低成本,促进汽车电动化的普及和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保障锂电产业链协同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了《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指导锂电企业在关键材料供应稳定、研发创新投入充足、配套资金适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同时,鼓励锂电(电芯及电池组)生产企业、锂电一阶材料企业、锂电二阶材料企业、锂镍钴等上游资源企业、锂电回收企业、锂电终端应用企业及系统集成、渠道分销、物流运输等企业深度合作。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割裂,共同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锂电统一大市场。
此外,专家建议,应加快技术攻关,加强电池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创新,提高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废旧锂电池的回收方面,不但要在拆解工序、提炼金属元素等方面进行技术突破,还需要出台行业标准细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后市依然面临巨大锂资源市场需求,但也要注意锂价上涨过程中存在的投机因素:“价格的上涨,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一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将出现快速回调的风险,因此要谨防投资过热,避免对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