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成功抗疫经验,中医药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第二道屏障,使我坚持守正创新、走中医药现代化之路的信心更加坚定。”
“必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中医药‘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发展根基,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日前,在上海召开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期间,举行了由商务部主办、虹桥论坛秘书处和经济参考报(新华健康平台)共同承办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分论坛。“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受虹桥论坛秘书处和新华健康平台邀请,参加分论坛就中医药现代化主题做视频主旨发言。
图为张伯礼院士就中医药现代化主题做视频主旨发言。(主办方供图)
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医药自身规律
“今年4月份,我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委派,担任赴上海工作组中医专家组组长,负责指导中医药诊疗和救治工作,和上海的中医同道一起,总结了中医药对老人儿童‘一老一小’疫病的治疗以及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总结了很多经验,对全国也很有参考价值。”张伯礼在视频演讲中说:“这段经历使我对上海更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张伯礼强调说,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医药自身规律,这是为守正。
他表示,中医药实践的一大特点是,中医师、临床医师根据病人的状况辨证论治、自主组方。因此,中药新药的研发可从临床的经验、医院制剂开始,这不同于化学药物的研发路径——化药是先药物发现,后基础实验,再逐步开始临床试验。
图为张伯礼院士就中医药现代化主题做视频主旨发言。(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许多经典方、医疗机构制剂、医生的重要经验,都具有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很长时间的“人用经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同时处方也不断优化。“所以说‘人用药’的经验非常宝贵,它是可重复的、药物临床价值的高度概括总结。这对于中药‘老药新用’、新药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张伯礼说。
近些年来,一系列符合中医药规律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
如在药物方面,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局公布的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同年6月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提出,中药经典名方申报生产,可仅提供药学、药效研究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临床试验资料。这大大缩短了新药研发的周期,有利于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的临床价值。
又如,2020年7月施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同年9月发布的《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确定了全新的中药注册分类指标体系,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的需求进行分类,不再仅以物质基础作为主要的依据,淡化了原先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含量要求。
2021年1月,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药经验、临床研究”三结合的全新临床证据体系,更加突出中医药“人用经验”的证据作用。
“上述措施,既借鉴了国际通行的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又考虑了中医药自身独特规律,构成了中医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基础,所起的作用比较明显。”张伯礼说:“包括抗击疫情,‘三药三方’的及时推动,为抗疫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统计显示,上述新规施行之后,中药新药上市数量明显增加。2018年为两个,2021年增加到了12个。
中医药现代化必须与现代科技融合
张伯礼院士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医药现代化,在中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医药现代化,必然是中医药传统精髓和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必须坚持“中医思维+原创+现代科技+转化”。
他举例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早期,还没有特效药和疫苗。我们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利用我们的中药组分库,创建了应急状态下中药新药快速发现模式和关键技术,构建“经典文献-组分筛选-药理评价-临床验证”技术开发的流程,成功研制了抗疫“三方”之一的宣肺败毒方。同时,还采用动物模型、细胞实验及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多个层次上解释了宣肺败毒方多成分、多靶标治疗新冠病毒的作用机制。回答了中药治疗新冠的机制,主要不是针对病毒,而是针对宿主,针对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调解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最佳状态,用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来对抗病毒。“目前,相关产品已在国内上市,同时也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加拿大上市,在抗疫中广泛应用,效果也很明确。”
张伯礼表示,中医药现代化,就是要让现代科技支撑“望闻问切”,用现代研究诠释中药作用的机理。
当今世界医学知识与实践的主流模式,是以科学证据为主的循证医学模式,临床证据成为评价医学治疗措施和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的主要依据。张伯礼说:“如何把现代循证医学跟中医药学特点更加有机结合并付诸实践,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一点。早在上世纪,我们就开展了中医药循证医学的研究。十年前,由我牵头的中医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循证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个奖说明,中医药完全可以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
张伯礼表示,一批国家级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十多年前,天津中医药大学就成立了循证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3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筹建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目前,包括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传承创新基地、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等一系列的创新基地和平台都在建设之中。
中医药现代化需要高质量人才队伍
“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医药人的努力。”张伯礼说。
经过多年发展,既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又有宽广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覆盖老中青三代人的中医药人才体系初步建成。近年来,中医药系统有7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打造了15支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以及20多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遴选了150名左右战略型领军人才的岐黄学者,还有100多名青年岐黄学者等等。
“同时,中医药现代化也离不开各行各业、各领域以及全世界的优秀跨界人才的支撑,包括互联网和AI大数据人才、战略规划管理人才、文化传播人才、产业投资人才等等。”张伯礼强调说。
他认为,中医药学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理念并不落后,里面有深邃的哲学基础,同时有很多治病的原理,特别是积累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博大精深,不仅对治病、健身养生大有裨益,在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产业发展甚至管理上都很有价值。
张伯礼对企业家寄予厚望。“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和现代科技、产业等融合,尤其需要一些关键装置和设备,还有我们在新药研究的转化等。而企业家是最有能力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切实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生力军。我们特别希望更多的企业关注中医药成果,关注中医药发展,投资中医药,使中医药成果得到及时转化,造福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张伯礼认为,当前,人们对高质量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增长和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新期待以及国外医药研发力量加快进军中医药,成为倒逼中医药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压力。
“为此,必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中医药‘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发展根基,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张伯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