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苍山洱海之间的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旁,金色的稻田迎来丰收,红色、紫色、黄色、绿色的稻田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多彩的丰收画面。这是记者日前在云南农垦集团洱海流域绿色水稻种植基地看到的场景。
洱海周边连片的金色稻田。资料照片
流转农田搞绿色种植
近年来,云南省强力推进洱海保护,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行动,洱海周边退田、退塘、退房。保护洱海的同时,如何解决沿湖村民持续增收、撂荒田地有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成为急需破解的难题。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21年1月,云南农垦集团旗下企业云粮集团与大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大理市洱海流域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开发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的绿色转型项目。
同年5月,云粮集团在大理市成立了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洱海流域绿色种植项目,以“水稻+”模式开展绿色农作物种植,旨在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升级,解决洱海面源污染问题。
随后,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庄村委会区域流转了1万亩农田,采用绿色有机方式种植,大春种植以优质软米云粳37号水稻品种为主,用洱海的水灌溉滋养,形成稻鱼、稻鸭共作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地标性代表的云南高原特色有机大米“云粮·洱海留香”高原软香米。
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渊介绍,组织种植过程中,公司负责提供秧苗、农资及技术,当地合作社负责耕作管理和机械收获。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动当地农户注册成立了16家农业服务公司。
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中庄村委会三社55岁的村民何利银正忙着把基地稻田里的水放出来。她说,稻田里的水流干后才可以更好地收割。何利银家有1.5亩田租给公司种植,每年租金3000多元。她平时在公司基地打工,每月也有2200元左右的收入。
胡渊介绍,2021年基地种植的稻谷平均每亩产量有432公斤,其中完成有机认证转化7300亩;小春作物种了油菜3000亩、绿肥6000亩,另外还试验示范种植了蚕豆、马铃薯、大麦、燕麦等1000亩。实现了当地农户就近打工、还田于民,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明显。
2022年基地种植规模和上一年差不多,但产量比上年增加。同时,该公司以核心区万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为基底,打造规模化、艺术化、四季皆有景的大地田园风光。
记者看到,连片的稻田与苍山、洱海、村庄遥相呼应,浑然天成,形成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田园画。另外,大片的稻田中间,红色、紫色、黄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稻谷又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稻田画,在蓝天白云下格外显眼。这里也因此成为网红打卡地,不时有游客前来田间游玩。
稻田里,十多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正在田间测产。“我们选取了10余块稻田,每块稻田随机选取一个区域测算。通过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等计算,每穗的穗粒数达到130粒至140粒之间。和2021年相比,这片稻田每亩增产30%左右。”带着学生在稻田里测产的中国农业大学教师徐玖亮说。
“科技小院”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洱海流域绿色种植项目后,云南农垦集团积极与国内高水平研究团队合作。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担任院长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在古生村合作共建了科技小院。
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政府牵头成立,重点研究洱海面源污染、沿湖区域农作物增值、污染防控和农民增收等问题,探索打造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样板。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介绍,科技小院的师生与古生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开展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持续探索“‘水稻+’模式”“病虫害绿色生物防治模式”,引进高值油菜,采取多功能高值草莓种植、鲜食玉米增值等绿色高值新模式,预期每亩年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
“农垦集团和科技小院专家带领村民按照绿色有机方式种植,稻谷产量明显增长。”正在田里收割稻谷的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介绍,云南农垦集团与村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承包管理模式,让村民住在家里守在田边就能挣钱。村子旁边的洱海生态廊道和连片的稻田里,每天都有游客前来游玩。
长期驻守科技小院,和数十名师生扎根古生村搞研究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正雄介绍,试验田里,通过使用水稻绿色智能肥,有效促进了水稻分蘖、穗粒数与干物质积累,分蘖数提高20%,干物质积累提高40%;同时降低养分径流损失,田面水中铵态氮和溶解性磷分别下降了44%和47%。
云南农垦集团表示,通过与国内高水平研究团队合作,采用绿色有机方式种植水稻,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一条集“农业转型升级、洱海水质改善、粮食安全稳固”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