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月份正值入学季和季节交替。记者了解到,近期一些医院儿童就诊患者人数增加,多为感冒、发热、扁桃体发炎化脓及积食发热等症状。专家提醒,当前处于季节交替时期,儿童属于易感人群,需要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对待儿童健康问题。家长对儿童健康问题不能太教条,不建议依据自己掌握的“科学育儿”的“大概念”普遍适用于儿童的“小个体”。
“不通”,是儿童经常遇到的健康问题。从呼吸系统临床症状来看,经常表现为鼻子不通,睡觉时出现嗓子“呼哧呼哧”、打呼噜的情况;“不通”的另一主要表现就是消化系统的积食,反复积食容易引发发热、扁桃体发炎等症。
江苏省中医院院级名医、儿科主任医师、世界中联小儿推拿专委会常务理事陈秀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孩子为什么会生病?中医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孩子肺脾功能不足:肺虚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脾虚则容易得消化系统疾病。孩子特有的体质问题再加上天气忽冷忽热的原因,导致孩子在开学初期、季节交替的时候容易生病。从中医上来说,“肺脾两虚”常常是导致儿童呼吸道和消化系统出现“堵”的原因。
据陈秀珍介绍,“从我从医30多年的经历来看,我刚开始参加工作那会,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譬如腹泻的患者数量往往要多于便秘的患者,但近十年以来,便秘的孩子反而比腹泻的孩子要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与现在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家长喂养有一定关系。比如,出现腺样体肿大、鼻堵不通的孩子可能患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加之孩子体质差反复感冒后诱发的鼻炎发作,炎症的反复刺激导致腺样体增生肥大。
对于儿童经常出现的积食问题,陈秀珍解释说:“现在的物质生活太丰富了,只要孩子想吃什么都可以吃,不分季节不分早中晚时间。积食的成因与一些孩子吃得太多、太油腻以及食用太多生冷食物有很大关系。‘积久生内热’,如果得不到及时排泄,就很容易出现发热、咳嗽甚至反复发热等症状。”
在儿童发热问题上,陈秀珍说,临床上发热分低热、中热、高热,超高热。正常情况下孩子发热38.5℃左右,如果精神状态很好,又能喝水,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观察体温变化。如果精神状态不好,特别是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孩子,就要提早控制体温,建议口服美林或者泰诺林。一般情况39℃以上需吃退烧药。退烧药控制的时长一般是4至6小时,口服每天不超过4次,连续口服不超过3天。
陈秀珍还提醒说,不是孩子每次发烧,无论发热高低都要吃退烧药,对于高热的孩子来说,及时口服退热药可以缓解高热带给孩子的不适感。退热药虽然起效快,但是服用次数多容易对血液系统造成影响,如骨髓抑制。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以用于儿童退热的药,其实就两个:一是对乙酰胺基酚类(泰诺林),一是布诺芬(美林)。泰诺林可以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美林则建议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因此,可以看出,3至6个月的宝宝建议应用泰诺林而不能用美林。
中医在退热方面也有其独到优势,可以通过刮痧、推拿的方式进行退热。“除了能退热,这些中医外治疗法还能起到治疗的作用。”陈秀珍说,家长对儿童健康问题也不能太教条,不建议依据自己掌握的“科学育儿”的“大概念”普遍适用于儿童的“小个体”,而要以“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医视角看待儿童健康问题。
对此,中医“治未病”理念有其独到优势。中医强调从“天地人”整体着眼辨证论治,并且因时、因地、因人管理健康。随着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健康管理也逐渐从“治病”向“防病”前移,在这个意义上,中医“治未病”对维护儿童健康方面大有可为。
陈秀珍认为,首先,家长需要深入理解“病从口入”的道理,很多儿童因“不通”诱发的病症的根源就在于“吃”,因此,食物摄入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加以控制。其次,一定要注意减少儿童精神上的压力。中医上说的“肝气郁结不舒”也是“堵”表现,应及时排解压力,保持积极快乐的心情。(完)
受访者简介:陈秀珍,主任医师,江苏省中医院院级名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首届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及省名老中医殷明主任。现任世界中医联合会小儿推拿专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学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药学会少儿推拿传承发展共同体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儿童生长发育、腺样体肥大、鼻炎、咳嗽、哮喘、儿童血液病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倡导中医绿色疗法,守护孩子健康。在国家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中管局课题及省级课题5项,主编及参编专业书刊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