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气候闷热潮湿,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中医如何解读“三伏天”?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嫡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近日在新华健康快手直播间分享“三伏天”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知识。
“三伏天”在我国民众中一直是冬病夏治的好节点。“三伏天”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今年我国的“三伏天”时间是从7月16日到8月25日。程凯表示,由于气候闷热潮湿,这一时间段慢性病人、心肺功能比较弱的患者药特别注意养生。
程凯强调,“三伏天”期间有五个养生要点。一是防暑气。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如果不及时补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二是防寒气。夏季不仅需要防暑,防寒同样重要。吹空调纳凉、吃冷饮得有节制,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要尤为当心。三是防湿气。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淋雨、涉水或洗澡时身体最容易被湿邪乘虚而入。四是养阳气,夏季人体内的阳气最为旺盛。五是护胃气。在三伏天里,很多人都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养护脾胃也是夏季养生的重点。
中医认为,阴盛则寒。所谓冬病,就是在冬季受寒所导致的疾病,总体属性为阴寒内盛,或者素体阳虚,容易受寒,尤其在冬季寒冷季节,容易发病或者加重,比如目前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这些疾病是寒性疾病,总的治疗原则就是用温阳的方法来治疗。
程凯指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节点,“冬病夏治可以增强人体血液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避免在寒冷冬天导致疾病发作。夏季,自然界的阳气旺盛,对于体内的阴寒之病邪更加容易去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方式,将其贴敷于特定穴位,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程凯警示,三伏贴虽好,却不可盲目敷贴,虚寒体质患者宜冬病夏治巧用“三伏贴”。
“三伏贴”适宜的病症主要有以下几类: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疼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据悉,容易患上述疾病的人群,可在初伏、中伏、末伏各贴敷三伏贴1次,也可在入伏前和出伏后10天内各追加1次,共贴4次。
程凯说,三伏贴对穴位的选择是根据个人体质来决定的,也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症、不同的治疗需求,选择的组合搭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我们会贴到6至8个穴位,有时候一个穴左右边两边都有,就算一对穴。我们大概是3至4对穴在人体当中组合来贴。”
程凯认为,三伏贴不是人人都适宜,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皮肤有破损者、易上火的人群不建议贴敷。程凯强调,如果贴敷三伏贴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痒、发热、发红等症状,属于中药正常反应,不必过度担心。贴敷后皮肤出现小水疱会自然消失,如果没消除到医院用消毒针挑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