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外交部长佩恩日前宣布,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与中国此前签署的“一带一路”协议已被该国联邦政府取消,此举被某些澳媒体解读为澳方对所谓“安全威胁”的反制。
在一些国家政治操弄下,这类行动早在意料之中。尤其在“一带一路”被西方高度政治化和阴谋化的语境下,这一来自中国的倡议被人为覆盖了太多的阴谋论和大国博弈色彩,以至于一些西方受众视线受到遮蔽,看不到它诞生的初衷和倡议者的初心。
在一个充满贫富分化、数字鸿沟、环境欠债的世界,如何弥补现有国际开发机制的短板,满足众多国家改善国计民生的发展诉求?这是数十年来,国际社会始终面临的严峻课题。本质上,“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给出的解决方案,其目的无非是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宏大倡议的坚实基础在于:国际开发市场供不应求的基本面与中国经济新优势的完美契合。
亚投行资料显示,到2030年前,仅在亚洲,新的基础设施需求平均每年资金缺口在1.4万亿美元。这样的缺口对应的是众多国家民众对更便捷出行、更优环境、更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现有国际开发机制,无法完全满足上述需求,以互联互通为突出特色的“一带一路”应运而生,直击世界经济发展痛点。
“一带一路”的愿景很美好,但落地却复杂很多。如此规模的国际开发行动既需要高效的基建能力和投融资安排,又需具备强大国际动员能力和协作精神。过去几年的实践表明,世界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和“一带一路”。
据官方统计,截至去年11月,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和发货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2020年全年开行的中欧班列达1.24万列,同比增长50%。去年,中国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对沿线国家全行业直接投资186.1亿美元,同比增长14%。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经济之于世界的不可替代性。除一流的基建技术和配套能力,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日益具备承上启下、沟通南北的优势。当下,中国正利用自身在技术消化与创新、投融资、产能合作等方面的新优势,不断削磨全球市场的诸多壁垒和门槛,创造无穷商机,填补发展鸿沟。
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划时代创新,“一带一路”不搞意识形态输出,远离冷战营垒对抗,可以说只有阳谋,没有阴谋,其性质似水如油,填补了现有全球治理的洼地,增进了区域经济的联通融合度,有效缓解了发展鸿沟、数字鸿沟,弥合了南北差距、东西隔阂。
“一带一路”顺应市场之需,因应发展之难,顺乎时代大势,与冷战时期的秘密外交、对抗战略有着本质区别,必然得到广泛支持,任何人为抵制“一带一路”的行为,名义上是对抗中国,本质上是抗拒市场、违背经济规律。
正如中国领导人所讲,“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