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圳特区4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向世人宣示中国改革不辍、开放不止的坚定信念。这背后的世界眼光、大胆实践、正确选择和成功治理,促成了特区的成功,也为未来中国继续坚持开放之路提供了有益启示。
40年倏然而逝,却足以让躁动沉淀为不惑,让小渔村变身为现代化大都市,让后进大国走上新兴强国发展之路。深圳经济特区这片昔日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历经40年发展,已崛起为创新之城、科技之都、开放高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方经济经历多年滞胀后,陷入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需求不足、资本过剩的压力,倒逼西方推动产业转移,谋求国际经贸合作新机遇,世界经济行至十字路口。
以世界眼光,顺势而为,中国适时打开国门,成为西方技术和资本要素的吸纳者,开辟了中外经济大循环,让中国资源和人力禀赋充分发挥优势。
而今,世界经济再度行至十字路口,疫情和保护主义推动供应链重构,压制国际经贸合作,却无改全球化浪潮。面对国内外形势,中国适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只不过,面对外部风浪,拥有超大市场和经济规模的中国如今更为镇定自信,进退有据。
特区成功是大胆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在一无先例、二无经验的情况下,特区作为改革先行者,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大胆尝试,特事特办,尊重市场规律,接受国际规则约束,促成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让中国禀赋接受市场定价,嵌入全球价值链。更多中国企业借此突破旧藩篱,更多外资企业得以拓展新领域。
中国的特区实践证明,封闭割裂、内顾保守没有出路,唯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才能与时代同行并进,从而借力全球化潮涌,在开放环境下,促进国内外资源高效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跃升、国际合作共赢。
稳妥审慎的推进和大胆的创新实践从来不是矛盾的关系。治大国如烹小鲜,坚持不折腾、不反复,处理好容错试错与控制风险的关系,事关改革开放成败。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特区身处改革前沿,不断探索和突破,坚持对了就上、错了就改,尝试各种可能性;另一方面,设立防火墙,把风险控制在一隅,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改革,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最大限度避免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错误。
而今,这种“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稳妥方式,仍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延续。从自贸区建设到区域协同发展,再到资本市场改革,中国始终秉持大胆尝试、审慎推进的方式,在创新与守成、突破与坚守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也为一些希望改革图强的国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稳妥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治理的永恒课题。特区在40年的发展中充分尊重了市场力量,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深圳成为创业者的天堂。今天,深圳拥有民营企业197万户,贡献了全市GDP的四成,纳税六成,就业七成,专利九成。
奉行亲商惠商、放水养鱼的中国特区治理智慧,或许有助于人们洞见后疫情时代经济治理的诀窍。